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0:06:56
是故丁纪以为,与心学这一名称相比,阳明学称为‘无学反或更为适宜【7】。
[133]考王杏嘉靖十四年(1535)之《书文录续编后》,亦曾明确提道阳明先生处贵,有《居夷集》,门人答问有《传习录》,贵皆有刻[134]。豫章己卯之乱,繇公而敉,龙场其隆中也。
[171] 沈佳:史部传记类《明儒言行录》,永瑢、纪昀等纂: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五十八,北京:中华书局,1965年,第528页。其中阳明所言:役者以力,仕者以道。[49] 周作楫辑,朱德璲刊:《明总部政绩录·毛科传》,道光《贵阳府志》卷五十六,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2005年,第1109页。正因为如此,则席书之独具慧眼,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竟率诸生皈依龙场,以驿丞为师也。分见《王文成公全书》第1405页、第12页。
今观阳明《龙场生问答》一文,后人以为乃贵州诸生从之游[32],始有此精妙问答之作。其中即使是感慕而来的读书士子,也不能一概视为阳明认可的及门弟子。49晁迥:《藏碎金录》卷10,载纪昀等(编):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第1052册,台北: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,第600页。
儿女要与父母为敌,害死他们。48杨复所称中国圣人无出家之名而有出家之实,接着就说有天下之尧舜传授之际,不私其子,这一说法似暗藏玄机,出家还有走出家天下的这一面向。心学结社所形成的性命共同体的确具有某种宗教圣灵团契的色彩。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、中共湖南省委《毛泽东早期文稿》编辑组(编):《毛泽东早期文稿(1912·6—1920·11)》,第589页。
兹欲聚友,以成孔氏家。47李贽:《书黄安二上人手册》,载张建业(主编):《李贽文集》第1册,《焚书》卷3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,第122页。
的呐喊很相似,这是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,一种迫切的心情,一种动的倾向。96杜维明还指出,传统中国社会中,作为人际关系原初联系的典范的家庭必须经过创造的转化,才可能成为现代价值的助缘,否则,还有异化为扼杀个性的外在机制的危险。王淑琴:《君臣友朋,相为表里:何心隐友朋思想论析》,载《管子学刊》2016年第4期。而孔子与耶稣为推行其学,乃至背其井里,捐弃其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之伦,此亦可谓孔子在家出家说之再版。
27另外,父母在,不远游,在心学一系中,远游的弟子也往往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。金观涛、刘青峰:《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——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》第1卷,北京: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,第214页。个人启蒙者则将家视为羁绊个性的枷锁,而走向个人主义、自由主义之路。94罗伯特·贝拉即指出,个体的尊严与自主要得到真正的保证,就必须实现一种新的社会聚合。
31即便是以标榜主静、收摄保聚工夫而闻名的罗念庵,亦称旬日不见友人,则皇皇不自宁。32 在心学一系中,将友道提到至高无上地位者首推何心隐。
40 如上所引,王龙溪一度感慨其妻子如为男子,完全可以与于儒者心性之学,而在清初杨愧庵(名甲仁)处,则完全突破了性别、主仆的界限,一以师友之道涵化家庭一伦:他一方面提出五伦双方互师的主张,另一方面又强调朋友之交贯于四伦之中(君臣而朋友、父子而朋友、夫妇而朋友、昆弟而朋友)。④ 家庭革命实则是要革家的命。
33何心隐:《与艾冷溪书》,载容肇祖(整理):《何心隐集》卷3,北京:中华书局1960年版,第66页。换言之,毁家破家去家思潮与现代西方文明强行叩关是分不开的。人的仇敌,就是自己的家里的人。95金耀基的洞见恰恰也是杜维明一直设想的儒家社会的道路,即在信赖社群中达成个人的自我实现之路。88[美]阿拉斯戴尔·麦金太尔:《追寻美德:道德理论研究》,宋继杰译,南京: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,第40页。友道的高涨,最终在心学一系中酝酿出为出家辩护的声音。
诗歌结尾两句字迹漫漶,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海燕告诉笔者,这两句原文可能是到处是家安便止,此心即圣拟还初。依谭嗣同之看法,传统人伦中,惟有朋友一伦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,体现出平等自由节宣惟意三大特点,兄弟一伦于朋友之道差近,夫妇、父子、君臣三伦皆为三纲所蒙蔽,如地狱矣。
25明嘉靖五年,阳明弟子董萝石自海宁渡江至绍兴与阳明一同过除夕夜。回溯这段历史,不只是为了认清阳明心学一系家哲学的现代效应,亦不只是为了厘清近现代毁家破家去家思潮的内源性因素,更是为了进一步反思在现代性中究竟应当如何安顿儒学的家情怀。
这种毁灭人伦成就友道、毁家结社的观念在儒家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,由此也可看出中晚明友道高涨的新形势。身虽死,天下万世固生,仁人之心安矣。
梁启超则说:若大圣大贤,把天下国家看成他的乳儿,把一切人类看成他的恋人,其痛痒一体之不能自已,又何足怪?66青年毛泽东亦有深刻的宇宙一大我的情怀与天下皆为圣贤,而无凡愚,尽可毁一切世法,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之愿景。38李奭学、林熙强(主编):《晚明天主教翻译文学笺注》卷1,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4年版,第5—6页。而在革命的神话中,它与增长神话一样分享着西方文化中的犹太-基督传统之根,包含着进步、技术官僚控制与生产率一类的观念,但是革命的神话还包含着现代性产生的不满,包含着反现代性的冲动,这些冲动也具有神话的性质。他在论乃师康有为大同说时指出:其最要关键,在毁灭家族。
又有何乡之可居,而必欲归之也?46这种为了求道,为了自家性命而离家云游,将传统的家庭义务、传统的礼仪完全抛诸脑后,在当时固属于异类,但担当性命与家庭伦理的紧张于此已显豁无遗。中晚明高举友伦者当然不限于何心隐一人,吕坤、陈继儒、顾大韶、陶望龄分别有四伦少朋友不得,四伦非朋友不能弥缝,朋友者五伦之纲,世间惟道德朋友是真,余悉假伪之论,36其中顾大韶甚至提出朋友一伦大于父子一伦的主张。
第三,虽然阳明心学跟程朱理学一样将天理之公与人欲之私对置,在王龙溪其心愈公,则其善愈大的论述中,亦可见到团体、国家、天下被赋予公义价值上不断递进的优越性色彩,但此处公私论述在本质上有别于近代公私话语。20王守仁:《与黄宗贤四》《寄诸弟》,载吴光等(编校):《王阳明全集》上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,第151页、第172页。
21王畿:《天柱山房会语》,载吴震(编校整理):《王畿集》,第120—121页。87金耀基:《个人与社会——儒家伦理范典的特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问题》,载《金耀基自选集》,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,第162—168页。
龙溪答曰:时常处家与亲朋相燕眤,与妻奴佃仆相比狎,以习心对习事,因循隐约,固有密制其命而不自觉者。93实际上,如何建设一个好的社会,既让人之个体自由与尊严得到保障,又让人有在家的温暖感、亲切感与归属感,是当今中西文明面临的共同问题。孟化鲤:《读〈参元三语〉臆言》,载穆孔晖等(撰)、邹建锋等(编校):《北方王门集:阳明后学文献丛书》下册,《孟云浦先生集》卷7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,第516页。康有为、谭嗣同等人所倡导的新仁学在通之义上继承了传统心学一体无间、感通无碍的精神,两者也均追求通天下为一身的境界,但传统仁学之通是有根之通,即在人伦共同体中,联属父母、兄弟、妻子,统会古人与后人,让天地生生不息的仁意生机自不容已地旁联纵贯于天下与万世之中,而新仁学之通则是一横通,且是一无差别的横通,即打破中外男女上下人我之彻底平等之通。
64这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梦境很能体现出心学一系万物一体,天下一家,成己、成人不二这一体用一如的思维方式。90这些现象的本质症候都可用无家可归表示。
周海门称:宁可终岁不问田园,而必欲当时相聚书舍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艮的托天之梦:梦中天坠压身,万众呼号求救,王艮奋臂托天而起,又顺手将日月星辰整布如故,醒后则顿感心体洞彻,万物一体。
的确,心学一系救世的使命感、知行合一的果敢行动力、破生死一念的不怕死精神,在塑造领袖人格、凝聚全民意志的过程中,在建构民族国家与大同世界的运动中,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18这跟老子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的理路是一致的,阳明心学一系亦沿袭此思路将私欲归结为躯壳起念。
发表评论
留言: